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成都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五周年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0-06-16

159个公益项目 爱与温暖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把握时代脉搏·努力开创新时期关心下一代工作新局面

工匠人才_副本.png

“工匠人才培养”项目


流动少年宫陶塑课_副本.jpg

“流动少年宫”项目陶塑课


视觉关爱眼光筛查_副本.jpg

“视觉关爱”项目


简阳旱厕改造启动仪式_副本.jpg

简阳乡镇学校旱厕改造启动仪式


成都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按照省关工委的要求,由成都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成都市委员会共同发起,成都市政府捐资1000万元,于2014年9月四川省民政厅批准成立。成立以来,基金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关心下一代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关工委,以及省、市关工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确定的“倡导爱心奉献,致力公益慈善;倾心关爱下一代,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宗旨,以“农村留守、城市流动和贫困青少年儿童”为重点关爱对象,以“物质帮扶和精神关爱”为基金会的工作思路,围绕全市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核心,依法面向社会,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募集资金,大力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活动,助力广大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才。

截止2019年底,基金会实施各类公益慈善项目159个,累计资助资金3229余万元。直接受益的青少年儿童近40余万人,社会效益明显,得到了中国关工委执行主任顾秀莲的书面肯定,得到了省关工委、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赢得社会各界和同行的称赞和好评。

因地制宜 实施精准扶贫项目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根据省、市“精准扶贫”的要求,基金会在“精准”上下功夫。按照年度工作目标要求,首先到各区(市)县关工委、爱心企业、爱心组织调研;针对党和国家及社会对青少年成长关注的重点,策划包装项目;根据市委、市政府扶贫工作重点确定项目,依据中关工委、省、市关工委对关心下一代工作部署要求确定项目;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结合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弱势青少年儿童的迫切需求,通过实地调研选择项目;听取受助者的渴求和期盼,精心筛选出一批深受捐赠方认可、在校师生、弱势青少年儿童及家长等受众人群众多、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的助学、助困、精准资助项目。

2016年、2017年由基金会资助的“简阳市乡镇学校直饮水计划”项目属于其中之一,资助资金173.57万元,购置直饮水设备525台,为所辖的石盘、三岔、贾家、清风、望水等74所乡镇学校、20余万师生提供安全、优质、达标的冷热水供应。2018年,资助简阳市乡镇学校旱厕改造项目,为简阳地区17所中小学生,改造38个旱厕点位,资助资金261.4万元,受益人数1万余人。2019年,简阳市村小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捐赠项目,为简阳地区11所村小购置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资助资金298万元,受益学生5千余人。

2019年,基金会与邛崃市关工委合作开展实施的“邛崃市山区学校直饮水”、“邛崃市幼儿园硬件设施设备改善”、“邛崃市困境儿童关爱”三大公益项目,资助资金共150万元,惠及留守和贫困青少年儿童1万余人。其中,“邛崃市困境儿童关爱”项目资助资金40万元,为事实无人抚养以及重病重残的177名困境儿童提供关爱,帮助他们解决当前家庭遭遇的实际困难。“邛崃市山区学校直饮水”项目资助资金60万元,解决邛崃市16所学校安全饮水问题。“邛崃市幼儿园硬件设施设备改善”项目资助资金50万元,为邛崃市文君幼儿园、高埂镇中心幼儿园、城北幼儿园3所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为孩子们创造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据统计,五年共实施精准扶贫项目19个,累计资助资金849.3万元,受益人数达23万余人。

拓展创新 精心打造品牌项目

为扩大影响力,基金会十分重视品牌项目的打造,经过几年的探索,针对新时期广大青少年儿童的期盼和实际需求,基金会在项目实施中逐步形成“视觉关爱”项目、“流动少年宫”项目、“四点半乐园”项目、“工匠人才”项目的四大品牌项目。四大品牌项目深受我市广大青少年儿童的欢迎,得到捐赠方的充分认可,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大的影响。五年实施四大品牌项目42个,累计资助资金929万元,受益人数达4万余人。

——“视觉关爱”项目 为青少年视力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基金会在“对青少年儿童开展物质帮扶和精神关爱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最终联合四川省眼镜商会的11家眼镜爱心企业、成都新视界眼科医院在成都市及周边区(市)县开展视觉关爱行动。“视觉关爱”项目从2016年5月启动,参与单位近百家,共出动验光师和专家志愿者300人次,在简阳、邛崃、都江堰、彭州等市、青白江、高新、成华、锦江、金牛等区,为近200所中小学校4万余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为近万名近视学生捐赠眼镜;开展视力保护知识讲座4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视觉关爱”项目资助资金382.7万元,受益中小学生超过5万人。

——“流动少年宫”项目 提高青少年艺术修养

为均衡教育资源,帮助留守儿童培养和学习艺术、体育特长,提高青少年的艺术修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早在2015年,基金会在崇州市锦江小学试点开展“流动少年宫”项目。该项目在全市范围内组织艺术、体育方面的专家与优秀教师及非遗文化传人,邀请到学校定期开展美术、书法、国学、科技、非遗文化等青少年素质教育课程。

目前,基金会“流动少年宫”项目扩展到11个区(市)县,在11所乡村学校设立了“流动少年宫”。共资助资金201万元,受益4千余人,孩子们受到艺术熏陶,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大大提高了乡村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当地学校培养了一批专业师资队伍。

——“四点半乐园”项目  坚持关爱农民工子女

为切实解决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家庭无法按时接孩子放学的实际困难,2015年基金会会同金牛区关工委首先在金牛区14个街道、社区、学校试点开展“四点半”乐园项目。对流动儿童无偿提供延时托管服务,通过对放学后家长不能准时接送的留校学生进行辅导,教授书法、绘画、音乐、体育等兴趣科目,不仅让孩子放飞未来梦想,逐渐减轻因缺少父母陪伴而产生的孤独情绪;同时让父母在外能安心务工,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在试点基础上,2017年基金会又将“四点半乐园”项目向金牛区各街道、社区、学校全面推广,2018年又在高新区推广开办“四点半乐园”项目。5年来,在金牛区、高新区范围内48所学校,34个街道共开办88个“四点半乐园”,该项目共资助资金139.3万元,受益人数1万余人。

——“工匠人才培养”项目 助力青年创业扶持

基金会积极响应国家“工匠人才”政策号召,结合成都地区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与成都市技师学院合作实施的工匠人才培养项目。“工匠人才培养”是基金会实施的“授渔”项目,发展职业教育的技术优势,在贫困学生接受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为其提供学习和生活费用资助,以帮助他们获得国家认可的专业学历及职业资格证书,向社会培育、输送具有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电气安装、建筑工程等实际操作技能的优秀工匠型人才。

三年来,项目共资助资金134.3万元,为150名家庭困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供生活学习补助和奖学金。

助医、助学、助困 牵手慰问偏远地区

五年里,基金会充分发挥成都首位城市、省会城市的作用,响应省、市关工委号召,组织相关企业到成都周边农村、山区学校及四川革命老区、甘阿凉地区实施慰问活动,针对各地留守、贫困青少年儿童的实际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促进各地区青少年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五年来,基金会实施助医、助学、助困项目94个,累计资助资金1366.9万元,受益人数达10万余人。

“大爱无疆,人间有爱。”基金会先后资助实施凉山州三所小学净饮一体机捐赠项目、凉山州冕宁县沙坝镇二沟村贫困学生“彩虹励志奖学金”项目、甘孜州白玉县赠科乡“爱心帮助贫困学生”项目、甘孜州色达县塔子乡小学贫困学生资助项目、甘孜州道孚县格卡乡助学项目、阿坝州理县桃坪小学悦读“1+1”项目等17个偏远地区资助项目,资助甘阿凉地区贫困青少年家庭和学校共115.34万元,使2600余名学生受益。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有学上,而且有效改善自身学习生活条件,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

五年来在社会公益道路上的坚持,基金会依靠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公益这条道路上,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让关爱对象收获满满的温暖与爱。未来五年里,基金会将继续努力,帮助广大贫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实现基金会跨越式发展。

(以上内容摘自成都日报新06925期第6版,原文链接成都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五周年专题报道